曹剑:破茧与生长——中国新诗的欣赏与写作

作者:邓 浏览(8)
曹剑:破茧与生长——中国新诗的欣赏与写作

何为诗?诗歌是文化的血液。

10月29日下午,在奔流文学院第二十三期作家研修班的讲堂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诗人曹剑老师以《破茧与生长——中国新诗的欣赏与写作》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诗歌讲座。

曹老师说,谈到诗歌,很多人都会想到古诗优美的韵律和简洁的语言所勾勒的场景,或者现代诗关于生活的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因人而异,可以是情感寄托,也可以是对世界独特的认知。唐诗宋词有严谨的格律,现代诗则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的新意。

新诗诞生于五四前后。因白话文的普及,新诗应运而生。社会变革,人们渴望打破束缚,胡适的《尝试集》,以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等,一大批新诗的产生,标志着新诗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中国新诗发展的脉络,是从奠基与浪漫(1910年到1920年),深沉与象征(1930年到1940年),再到当代多元化(1980年至今)的进程。讲到奠基与浪漫,曹老师以徐志摩的《偶然》为例,分析其诗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舒缓宁静,富有音律美,情感细腻含蓄,意蕴悠长;说到诗歌的深沉与象征,则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前者表达诗人对理想追求的失落惆怅,一咏三叹,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后者直抒胸臆,情感质朴深沉,抒发热烈的爱国情怀。

5436f8441d3044930970b077f30b1c3c.png

当代诗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首先是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朦胧诗,代表诗人有北岛,他的诗歌充满怀疑和批判的理想精神,意象密集,语言充满张力;有顾城,他的《一代人》以深刻的哲理,体现一代人在困境中对光明的向往;还有舒婷的《致橡树》,则倡导树立平等的爱情观,成为朦胧诗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

第三代诗歌的特点是反叛崇高。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这种创作风格在当时的诗坛具有反叛和创新的意义,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促使诗人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张枣的《镜中》,诗歌语言优美,意象独特,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和通感手法,将抽象化为具象,有很强的感染力。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贴近大众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为新诗提供了方向。另外智利诗人帕拉的诗论和中国的第三代诗歌有共鸣,都强调回归日常,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生活。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风格充满了叙事和思辨。曹老师说诗人西川就擅用对平凡事物的抒写,以冷静叙事和深邃的哲思,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曹老师也以自己诗歌《大汉子》为例,详述其诗的情节发展、情感变化、人物心理、主题升华等,揭示诗歌所反映的主人公人性的坚韧,这一时期的诗歌,已经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21世纪的诗歌开始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展现出更多元的态势。比如王子俊的《外卖员》,张寒寺的《表情包》,表现人们对都市孤独和科技发展的思考。最后他说,无论诗歌怎样发展,都应保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对于欣赏诗歌的核心要素,他认为第一把钥匙是意象;第二把钥匙是语言;第三把钥匙是节奏;第四把钥匙是情感;第五把钥匙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