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延高:我的创作体会

作者:邓 浏览(4)
车延高:我的创作体会

2025年10月28日,秋风送爽,秋阳高照,奔流文学院第二十三期作家研修班在新乡市辉县五道岭生态康养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聆听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老师关于《我的创作体会》的讲座。


1.jpg


车老师说,大家的学习兴致高涨,激情可以点燃激情。对于自己的创作成果,他和大家谈了他的创作体会。首先,他认为坚持非常重要——坚持是成功之母。平日既要保持工作的严肃性又要保持创作的激情,虽然在工作和业余写作之间转换,但他始终认为写作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比别人多活一辈子。人生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宽度和广度,而写作恰恰能够实现这种价值。


谈起自己的坚持,他说起初在部队当文书,因为写新闻稿子的束缚感,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写到第四十二篇稿子,也就是他在《青海日报》上发表的三首短诗,激起他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因工作需要,他坚持每天起早摸黑向文凭的高地进攻。从电大到湖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直至拿到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虽然不年轻,但依然坚持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在时间的缝隙写诗,用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诗歌的天地翱翔。他认为坚持会让灵感频繁降临,坚持会让想象力长上翅膀,坚持会让汉字的灵性在笔下游刃有余。


其次,他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走进生活会获得鲜活的素材,体验人的酸甜苦辣,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作家要有消化生活的能力,意境、画面都是咀嚼生活后的艺术分泌。比如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的诗歌《秋风》:“夏天的豆荚堆在门边,我把它们捧在我手的秋天中。”张枣的《镜中》:“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了下来”。诗歌所展现的空蒙、留白、陌生化处理把读者带入到邈远的幻觉中,是诗人精巧的布局和构思使然,也是灵感的迸发,而写诗的过程就是捕捉灵感的过程。


2.jpg


对于走进生活,他很佩服《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先生,扎根基层,走进民间,观察世俗百态,通过磨砺最后写出鸿篇巨制。他说,只要多观察,认知就会产生变异,产生灵感,人的认知在自然界永远是短缺的、有限的,来自眼光、情感、内心世界的感知,都会化为我们创作的支撑和来源。灵感有钥匙,它不在神的手中,而在生活中。如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走进生活,形成习惯,做生活空间的拾荒者,不要羞于弯腰,可能就有意外收获。


再次就是要有心,就会比别人多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脑子要转,眼睛要有额外功能。他在棋摊边就得到了“胆子比腰还粗”这样精准形象冒着生活热气的语言。作家的眼睛要当显微镜、放大镜和多棱镜。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敏锐,李白的“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管中窥豹的洞察,都是诗人眼不走空路,是他们具备咀嚼、消化、升华生活的能力,才写出别具一格独特性的文字。


还有,文化自信是艺术生命的本质张力。汉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楚辞》等诗歌源渊源流长;《论语》《史记》是散文之绝唱;魏晋小说到当代小说,汉语文体极其丰富,生活表达繁茂葳蕤,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他还聊到作品的社会关照等,勉励大家写出有情怀、有担当的好作品。一上午的授课时间,所讲内容涵盖面广、浓度高、精彩处,学员们不时给与热烈的掌声。

(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