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体验为根、行走为径、真情为魂

作者:邓 浏览(3)
余艳:体验为根、行走为径、真情为魂


以笔为犁,深耕生活。10月28日,余艳老师走进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的课堂,从“体验为根、行走为径、真情为魂”的创作信仰,到红色历史与自然的疆域,与作家班学员进行了一场针对文学创作的深度探索。


1.jpg


正如诗是美的归宿,报告文学的文字则是生活的结晶。余艳在红色题材中唤醒历史的温度,在生态书写里传递自然的呼吸,她以亲身践行的“体验式创作”,为文学爱好者铺就一条从生活土壤通往文学殿堂的路径。


在红色题材创作方面,余艳坚持以沉浸式体验还原历史,力求以“在场者”的视角挖掘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辉。讲到创作聚焦杨开慧烈士的《板仓绝唱》这部作品时,余老师分享了她长达多年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走遍杨开慧生活过的板仓小镇,走访了数十位知情者,收集整理资料与素材笔记,也曾独自在杨开慧当年居住的卧室中静坐。窗外的风声,桌上的笔墨香,都成为她感知历史的媒介。最终,她以杨开慧真实手稿为切入点,用“万言书”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杨开慧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对家人的牵挂,让原本存在于史料中的人物,化作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形象。


关于生态题材的文学创作,她强调要以“绝地行走”的方式触摸自然,用文字传递生态文学领域的“共生之美”。《与鹤一起飞》堪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作品”。为创作这部作品,她主动跳出“舒适区”,跟随科考小队深入北极无人区——那里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变幻莫测的暴风雪,以及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都是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但正是这场“绝地行走”,让她亲眼见证了白鹤迁徙的壮观景象,也让她对“生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态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一个生命与自然的紧密联结。她在课中强调,这场北极行走不仅为她提供了创作素材,更让她学会了“用心灵感知自然”。这种源于“行走”的深刻感悟,最终化作文字中流淌的温度,让读者在领略北极之美的同时,也自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以情动人”的鲜活样本。


2.jpg


纪实为骨,虚构为肉,真情为魂。余艳以作品《爸爸的鸭绿江》来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法,她认为“真实性”是文学创作的根基,但合理的虚构能让文字更具生命力,再注入真情,才能完成整部作品的升华。


正如余艳所说:“你不到西伯利亚,甚至莫莫格、向海湿地,松辽大平原黄河三角洲,以及洞庭湖、鄱阳湖这些自鹤迁徙线上的越冬地、众多停歇地和它们温暖的越冬地去走,去看,去体验,就不可能有这些连着全球、接壤世界的理念和思想。”


从红色题材中唤醒历史的温度,到生态题材中传递自然的诗意,余艳始终以“体验”为出发点,以“行走”为探索路径,以“真情”为文字内核。她的创作不仅为读者带来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创作者指明了“从生活到文学”的路径——文学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脚下的土地、眼中的风景、心中的热爱,唯有扎根生活,方能写出有力量的文学作品。

(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