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营经济主要指标好于全国

作者:邓 浏览(4)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以来,全省民营经济运行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实有民营经济主体超过1100万户、占比约为9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呈现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活力。”11月2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5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刘琦说。

  民营经济是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支撑经济稳中向好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一揽子惠企措施,系统构建起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具体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即完善“一个政策体系”明确发展路径,成立“一个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动,召开“一个发展大会”形成发展合力,制定“一个促进条例”强化法治保障,建立“一个服务机制”精准助企纾困。

 河南民营经济“质”“量”双升

  从产业运行看,今年10月份,全省规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7.8%,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重点监测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消费加快回暖,全省重点商圈线下消费热度不断升温。

  从民间投资看,1—10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7.3%,位居全国前列,连续19个月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和关键支撑。

  “这背后,是我省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改革破堵点、以要素强支撑、以服务优环境,全力为民间资本‘铺路搭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新国说,截至目前,我省有16个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总投资269亿元,495个民间投资项目纳入2025年省重点项目库、总投资1.1万亿元;今年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有融资需求、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的民间投资项目约9.6万个,总投资达1.7万亿元;近三年累计争取政策性资金78亿元,支持民间投资项目454个。

  从对外贸易看,1—10月,河南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5083.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省外贸比重68.6%,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7位,占比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

  “我们精准施策、改革创新,助力豫企‘扬帆出海’,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更‘足’、活力更‘强’、市场更‘广’、结构更‘优’。”郑州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毋涛说,前10个月,我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1.33万家,同比增加12%;我省民营企业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24.5%、12.7%、38.6%,出口高技术产品1239.2亿元、增长18.5%,发制品、钛白粉、盾构机、超硬材料等9种商品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聚力创新赋能方面,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2万家、2.9万家,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5%;新遴选166家创新龙头企业,122家民营企业入选、占比73.5%;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占比63%,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九成。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朱新定介绍,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抓手,我省着力构建优质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流程培育机制,推动融群入链,促进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4家、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40家,主要分布在先进工程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近九成企业主导产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提供直接配套,部分企业在行业领域实现关键支撑。

  持续优化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截至10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省1105.48万户民营经营主体中,代表高新技术行业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民营经营主体增势强劲,增速分别为19.72%、15.68%,居各行业第二位和第三位,彰显了发展活力的持续迸发与主体结构的持续优化。

  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庆凌介绍,在支持和培育民营经营主体发展方面,我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智能登记,拓展“企业开办+N项服务”,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掌上办、马上办”;破除壁垒,维护公平,实现全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306家小微企业通过“认证贷”获得融资贷款83.35亿元;强化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引导铁路货运、民航等领域主动为民营经营主体减免、降费6.3亿元。

  “持续优化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我们将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着力推动政策再优化、机制再完善、服务再提升。”刘琦说,将重点围绕破除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创新转型、加强要素保障、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推出一批“小而美、实而准”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推动涉企政策从“有”到“优”、从“立”向“行”转变,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记者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