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奔流文学院第二十三期作家研修班迎来了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老师前来授课。
刘庆邦老师是中国煤炭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哑炮》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课堂上,刘庆邦老师回顾了50多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他说,自己和《奔流》有着很深的缘分,1980年就开始在《奔流》发表作品,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争鸣。2018年,自己受邀来到奔流文学院讲授《细节之美》。八年后的今天,再来上课,看到大家坚持创作,对此心怀尊重,心怀敬意。随后,刘老师从小说的归类说起,引出“短篇小说”创作,继而从“短篇小说”需要“种子”到如何找到“种子”,使其“生根发芽”,娓娓道来,带领大家沉浸在浩浩荡荡的小说世界里。
首先,小说归类,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若比河海,“长篇”像是大海,波澜壮阔,一望无际,承载历史;“中篇”像是长江、黄河,曲折迂回,奔流不息;“短篇”像是瀑布飞泉,飞流直下,“结尾”则下有深潭。若比日月,“长篇”像是太阳源动热力,“中篇”像是月亮银辉满天,“短篇”像是星辰闪烁;若从几何空间理解,“短篇”是“点”,“中篇”是“线”,“长篇”是“面”。他强调,“短、中、长”三类小说,都非常重要,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各美其美。
其次,就“短篇”小说创作来说,一定要找到小说的“种子”。“短篇”小说的“种子”,是可能“生长”成小说的根本因素。没有找到“种子”,就没有办法“落地生根”,徒有肥沃土地、阳光雨露。只有“种子”种在泥土里,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找到“种子”是第一步。但是,不要认为“种子”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是要孜孜以求,“求”就是要有一颗有准备的“心”。创作“短篇”小说,一定要树立“种子”意识,“种子”是精神形态的,可能是一个独特的理念,是一束思想的火花,是一点动人的细节。
再次,有了“种子”,还要有能力让“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如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丈夫》,写了一对乡下夫妻的悲惨人生遭遇,以哭泣的丈夫带着妻子回乡下结尾,护住了最底层人们的生命尊严,这就是小说的“种子”,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又如刘庆邦老师的《鞋》,写了地方传统风俗中姑娘出嫁前必须亲自做鞋给未婚夫,写这样的一个过程。这篇小说的结尾,以“我”出现在后记,就是小说的“种子”,是一种精神,一种升华。“结尾”要有“确定性”,就像是放飞的气球,而不是被吹爆掉。现实物质世界是趋同的,小说家们最重要的分野是“思想”,是主观意识的不同,看法认知的不同。
最后,小说的“种子”种下了,还要不断地关照,才能保证茁壮成长。阳光够吗?雨水够吗?会不会有小鸟啄了?当然,小说的“种子”不是长在泥土里,而是长在作者的心里,一点一滴,打上了心灵的烙印,才会有“情感真挚、思想穿透”之作。写小说,就是这样一个灵魂附体的过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作者就会变成那个人物的灵魂,附着其上。即便是写猫狗,作者那一刻也像是猫狗一样,有心灵的连接,才能够写出触及灵魂的小说,触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引起共鸣,甚至出神。
课堂上,刘庆邦老师还一一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各类创作疑惑,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郭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