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四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 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丰硕成果。
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聚焦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走出一条顺势融合、蓄势赋能、乘势而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凝聚发展合力
构建文旅文创融合新格局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提出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目标任务,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撑。
全省400余家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旅游,“非遗进景区”“演艺进景区”融入35个旅游休闲街区、18个旅游度假区、269个A级景区,万岁山、只有河南等成为全国文旅融合样板。“文旅+百业”全面融合加速推进,与教科农体交等11个行业耦合催生120多个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推动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发展向新空间纵深拓展。黄河、大运河、长征、长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协调推进。重塑郑汴洛安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新创4个5A级、55个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1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国家级、28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2个国家级、69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构“三山一河”生态观光旅游体系,累计建成等级民宿319家,评定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35个。
全面塑造品牌,文旅市场新消费更火爆。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周耀霞介绍,我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塑造“老家河南”等系列品牌,通过创意推广、品牌活动、引客入豫、政策奖补等系列举措,持续擦亮河南文旅形象,2024年河南省接待游客首次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万亿元。聚焦黄河、古都、功夫等重大文化IP,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坚持“办活动、推产品、带场景”,以“春满中原”“夏爽中原”“秋收中原”“冬游中原”等为主题,常态化开展“四季河南”宣传推广活动,持续带火郑州阜民里、银基动物王国、隋唐洛阳城等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
守护历史根脉
推进文化瑰宝传承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期间指出,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强省,“十四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水平,取得累累硕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我省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专项,“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顺利结项;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总数达到55个,继续领跑全国。
不断构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标识体系。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等9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二里头、郑州商城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挂牌,清凉寺汝官窑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全省已立项和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合计18家,居全国第一。
2024年,河南博物院《玛雅文明展》等“大文创”实现总营收6700万元;殷墟博物馆推出八大类400款在售产品,开馆首年接待观众约180万人次,文化创意产品年收入约1700万元……通过不断推动文物“活”起来,文化产品业态的创意创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文物、考古已经成为河南“文旅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扩大优质供给
释放公共文化服务新效能
“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中原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捷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77个、文化馆201个、博物馆409个、美术馆14个。各地还顺应群众需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公园绿地、居民集聚区等,打造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村史馆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0多个,群众家门口的好去处越来越多。
舞台艺术精品多起来。“十四五”以来,各文艺团体创作推出豫剧《大河安澜》《妇好》,曲剧《鲁镇》,越调《华佗》,京剧《大河归流》等100多台优秀剧目。其中,《大河安澜》和《鲁镇》两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全省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惠民演出15万余场;支持戏曲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据不完全统计,豫剧在全国所有剧种中直播场次最多,全网年观看量突破百亿人次,让更多的观众共享文艺创新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曹萍 张魏